今天,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刊发了记者周科的文章《“梯”升居民幸福感》,聚焦深圳推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便利居民生活的故事,展现深圳解民忧、提升居民幸福感。以下为全文→
炎炎夏日,记者走访龙城街道多个老旧小区,看到许多七八层高的居民楼都加上了电梯,“悬空老人”不再“上下为难”。记者跟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走进一台加装好的电梯,空调的凉意一下子吹走了浑身冒汗的烦热。轻轻一按,很快就能到达顶层居民的家门口。
一直以来,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群众十分关心的利益问题,但也是“老大难”问题。记者从龙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截至目前,该街道已成功推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395台,帮助3万多居民坐上了渴盼已久的电梯,电梯加装率名列全市各街道第一。
龙城街道
例如,低楼层与高楼层业主意见不统一,往往在征求意见环节就卡壳了;又如,加装过程中需要电信、移动、有线电视、水务、燃气等多部门配合,迁移各种管线和管道;再如,影响部分居民室内采光需要优化加梯方案,占用小区内部绿化需要迁移乔灌木等,甚至有的加梯项目推进了一半,又因公摊成本、电梯供应商选择等问题陷入争论,导致工作停滞。
“群众意愿是加装电梯的基础,各方协同是加装电梯的关键。”龙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曹昊云说,每加装一台电梯,都需要深入楼栋找“症结”,各方协同开“处方”。
为帮助楼上楼下达成共识,街道牵头搭建了“区—街道—社区—企业”四级联调“会客厅”,协商解决争端。楼龄超30年的长江花园小区,经过多轮协商,形成了“改建园林”的加梯思路,让“楼上得电梯、楼下得花园”,找到了群众利益平衡点,实现了加梯全覆盖,成为深圳市“连片加梯”示范点。
同时,许多小区党员也主动带头,在自家楼栋打造“样板梯”,并担任“梯长”,带动周边居民从“要我加梯”变为“我要加梯”。
家住碧湖玫瑰园小区10栋的蒋玲燕就是一名热心“梯长”。起初,她所在的楼栋低楼层业主均不同意加梯,个别业主平常不在该小区居住,对于加梯有抵触情绪。为了推动加梯,她多次到邻居家中做工作,在街道、社区、小区各方推动下,她所在的楼栋终于在今年4月成功装上了电梯。
该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经理介绍,小区60岁以上老人约占小区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小区已有21个单元装上了电梯,有了电梯后,很多过去不能上下楼的“悬空老人”经常带着娃娃出门买菜、遛弯。
该街道经过反复实践探索出了“七个一”加梯工作法,即选好一个牵头人、成立一个工作小组、搭建一个会客厅、组建一个工作群、选定一个电梯品牌、严选一支施工队伍、审查一份施工合同,规范加梯流程,确保每一部电梯都“安心建、放心用、省心管”。
一部电梯惠及一群人。据了解,深圳于2022年5月印发了《深圳市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实施方案》,每梯可申请财政补贴26万元到35万元。有了“政策东风”,全市各区、各街道积极响应、创新思路,推动工作机制日臻完善,加梯审批流程大大缩短,让越来越多的居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按照《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深圳将实现“愿装尽装,可装尽装”的目标。
内容来源: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周科
编辑:薛永利 刘东博
审读:黄淳 陈苏雅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