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顽疾”焕新颜,创美好家园——物业服务专项整治行动稳步推进
2025-11-183
随着城市居住形态的不断演进,物业服务已成为现代社区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顽疾”仍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与社区的和谐稳定。例如,部分小区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环境卫生、设施维护、安全巡查等工作流于形式;小区公共区域产生的广告、停车、场地租赁等收益,缺乏规范管理和有效公示,业主难以知情、监督甚至受益;更有甚者,个别由开发商设立或关联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交付多年后仍长期占据管理位置,服务意识淡薄,甚至将小区视为“自家地盘”,对业主合理诉求敷衍塞责,阻碍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依法成立……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业主对物业服务的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为切实回应群众关切、规范市场秩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将“整治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侵占业主公共收益等问题”,纳入全国集中推进的16件群众身边实事之一,全国范围内物业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由此开展。在众多反映集中的问题中,小区公共收益管理混乱尤为突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八十二条规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属于业主共有。但在实践中,不少物业企业对公共收益采取“只收不报、只用不议”的做法,收支明细不清、使用程序不明,甚至存在挪用、侵占现象,严重侵害了业主的共同财产权益。针对这一痛点,本次专项整治行动围绕公共收益管理明确了整治方向,物业服务企业必须依法依规建立公共收益管理制度,定期向全体业主公示收益来源、金额、支出用途及结余情况,并接受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的监督。鼓励通过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物业管理APP等)实现动态更新,确保信息可查、过程可溯、结果可信。部分地区已试点推行“公共收益专户管理”机制,由街道或第三方机构协同监管,防止资金被随意支配。同时,对于历史遗留的公共收益未分配问题,专项行动强调“尊重事实、分类处置”原则,支持通过协商、调解或司法途径厘清权属,推动资金合理返还或用于小区公共事务,真正实现“取之于业主、用之于小区”。除公共收益外,前期物业“久拖不退” 是另一个典型症结。按照相关规定,业主召开首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委会后,有权决定是续聘,还是更换新的物业服务人。但在实践中,部分开发商下属或关联物业凭借先入优势,长期把控小区管理权,既不主动配合业委会筹备,也不愿接受业主监督,进一步加剧了公共收益管理失序。对此,本次专项行动强调:物业服务企业的选聘必须尊重业主意愿,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阻挠业主依法行使权利。对于已具备成立业主大会条件的小区,住建、街道、社区等部门将加强指导和支持,帮助业主依法推进组织建设;对拒不退出、服务严重缺位、涉嫌侵占公共收益的物业主体,将依法依规纳入重点监管名单,情节严重的依法予以清退。此外,针对物业服务履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多地正推动服务标准细化和履约过程透明化。例如,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显著位置或线上平台定期公示服务内容、人员配置、维修记录及公共收益收支情况;部分城市还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服务质量进行客观打分,并将结果作为企业信用评价、招投标准入的重要依据,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矛盾。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及相关地方性法规陆续完善,为厘清业主、物业、开发商、街道等多方权责提供了基本遵循。物业服务本质上是一种民事合同关系,物业企业应按约定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业主也应依法履行缴费义务。双方的权利义务建立在平等、自愿、诚信的基础上,任何一方的失责都可能影响整体运行效果。在此框架下,专项行动注重“引导+规范”并重,强调程序合规与协商共治。例如,对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小区,鼓励通过街道、社区协调,组织业主代表与物业开展对话,就服务改进、费用使用、组织建设等事项寻求共识;对于确需更换物业的情形,则支持通过法定程序平稳过渡,避免“一换了之”带来的管理真空或服务断档。需要看到的是,物业服务的良性运转,离不开政府、企业、业主、社区等多方协同。物业企业应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服务温度;业主也应理性表达诉求,在合法合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履行共同管理责任;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则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业主自治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和资源链接。实践中,已有不少小区通过良性互动实现了服务提升。有的小区在业委会牵头下,与物业建立月度沟通会机制,及时解决日常问题;有的地方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优质服务企业,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氛围;还有的社区探索“物业+社工+志愿者”联动模式,将物业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这些探索表明,只要各方秉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许多看似复杂的矛盾是可以逐步化解的。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既是回应现实问题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物业服务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重要契机。通过系统梳理问题、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协同治理,行业有望逐步摆脱“重收费、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的旧有模式,转向更加规范、透明、专业、可持续的运行轨道。未来的社区治理,不应是单方面的管控,而应是基于规则、信任与合作的共同体建设。每一位居民都是美好家园的参与者,每一家物业企业都是服务品质的践行者。唯有各方携手、同向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住有所安、居有所乐、心有所归”的社区愿景。这场行动仍在持续推进中。我们期待,在法治保障、制度支撑与社会共识的共同推动下,物业服务能够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成为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力量之一,让千千万万个小区焕发新颜,在党建引领下,凝聚社区多元力量,推动物业服务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让红色引擎持续赋能美好家园建设。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