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对话:安全筑基、标准引领、绿色驱动、数智赋能
最新动态
对话:安全筑基、标准引领、绿色驱动、数智赋能
2025-11-105
10月23日下午,由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主办,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专业委员会、深业物业运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5深圳物博会平行论坛“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举行。本届论坛以“以匠心 致初心”为主题,围绕物业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建筑绿色运营、数智化转型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圆桌对话环节,几位专委会成员围绕2025年度专委会重点的工作成果——《2025年度深圳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安全生产调研实时统计分析报告》《物业项目消防设施管理情况调研报告》《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进行重点解读。以下为对话环节录实,供大家分享。



主持人:何楠
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高级工程师

特邀嘉宾:曾建文
深圳市宝智评估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


特邀嘉宾:饶建平
深圳市莲花物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特邀嘉宾:钱方
深圳市大方云动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特邀嘉宾:贾志勇
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运营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主持人:欢迎四位嘉宾参加由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主办,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专业委员会、深业物业运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以匠心 致初心——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今天我们将围绕“安全筑基、标准引领、绿色驱动、数值赋能”这一主题,展开深度探讨。

  首先,我想请问曾总,今年您牵头对深圳市住宅区物业管理安全生产情况进行了调研,您先来给我们分享一下调研结果。

  曾建文:这次是全国首次由地方物业行业协会开展的安全生产专项调研,倾注了近一年的时间对 202 个住宅区的实地走访(占全市4652个住宅区的比重超过4.75%),每一个项目要完成 128 项内容核查,单项目调研时间不低于 2 小时,最终才形成了这份 “用脚步丈量、用数据说话” 的报告。

  先和大家同步一组基础数据:本次调研覆盖全市10个行政区(含大鹏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涉及项目面积超 2451 万平方米,占全市住宅区总面积的 5.88%。从数据来看,当前深圳住宅区物业管理安全生产呈现出 “制度建设与现场管理问题各占一半” 的格局。

  从总体制度台账层面:双重预防机制(包括隐患排查)开展得比较好,也说明各企业对安全检查的重视;但同时,应急管理是当前安全标准化的最大痛点 ——53.16% 的项目存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不足。

  分项管理台账方面:防高坠、人防工程、电梯安全等传统领域的管理台账相对完善,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电动自行车管理、有限空间这几类台账建设亟待加强,比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管理台账问题占比达 20.8%,电动自行车相关台账问题占比 14.48%,这些都是接下来需要重点补位的环节。

  在现场管理层面:游泳池、人防工程、电梯、防雷装置的现场管理情况较好,问题占比均低于 2%。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消防安全管理问题占比21.73% ,此外供配电系统、防高坠、有限空间、游乐设施、电动自行车、给排水这 6 个领域,问题占比也均超过 8%,形成了 “1+6” 的重点风险领域;另外防高坠管理台账的完善(0.5%)和现场管理的不足(12.35%),形成反差也值得注意。

  主持人:针对这个结果您有什么工作建议给到大家?

  曾建文:基于这些发现,我们梳理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第一,推进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尤其要补齐应急管理、新能源设施管理等短板;第二,重点关注老旧住宅区和小微企业,通过 “先进企业帮扶、主管部门联动”,破解 “低物业费小区安全管理难” 的问题;第三,拥抱数智化,用 AI 识别等技术提升隐患排查效率,让安全管理更精准、更高效。

  最后,希望持续深化调研,从本次 1.0 版本的调研出发,未来迈向 2.0、n.0 版本,让数据更好地服务物业管理行业安全生产的发展。希望这份报告能成为主管部门决策的 “参考镜”、同行交流的 “铺路石”。

  主持人:谢谢曾总的分享。接下来,我想请问饶总,今年专委会组织了一批专家对物业项目消防设施状况开展了一次调研,您能否简要分享一下调研的情况以及调研成果?

  饶建平:根据市住建局的工作安排,市物协设施设备绿色数智化专委会组织专家,对我市物业项目消防设施的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5月底启动,8月初出调研报告,历时两个多月,调研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回收55份调查问卷,参与项目覆盖全市8个行政区,涵盖住宅、商业综合体、写字楼及产业园区等多个业态。

  调研内容分三大模块: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场所安全管理、新能源汽车停放和充电场所安全管理,总共37个问题。调研报告基本能反映深圳物业行业消防安全管理状况,对今后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研结果总体而言,大部分物业企业安全管理意识较强、规范化管理程度较好 ,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物业企业重视,持续改进。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增长迅猛,蓄电池的火灾事故偶有发生,危害很大,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发现了大家日常管理的一些问题,如没有签订安全协议、防火分隔和消防器材配备不完善等。建议大家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水基型灭火器的配置,强化自动喷淋或细水雾灭火设施的配置,在充电区域一定要部署24小时视频监控并将监控信号接入消防控制室。有额外条件的企业,还可以部署防火隔板、灭火毯、汽车底盘喷水装置等设备。

  主持人:谢谢饶总的分享及宝贵的建议,下面我想问一下钱总,当前深圳市已经是全国超高层建筑最多的城市,对此大型公共建筑和楼宇中,你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钱方:建筑业正处在一个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是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迈进的升级阶段。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是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三个方面发力,并且推动三化融合,协同发展。园区、楼宇设施设备管理是楼宇与园区的 “健康与效率基石” ,经过几十年的迈进,弱电智能化经历多个阶段迈向智慧园区(楼宇)2.0时代。设施设备的科学管理和智能化管理、绿色化管理确保了楼宇各项功能的可靠、稳定和长寿。

  设施设备节能是楼宇运营的 “经济与环保引擎” ,直接创造了经济价值,并满足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者通过数据和智能算法紧密结合,共同构成了智慧楼宇的核心竞争力。投资于智慧化的设施设备管理与节能,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提升楼宇价值、降低运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实现绿色发展的 “必由之路”。

  主持人:谢谢钱总的权威解读。最后,请问贾老师,团体标准《建筑绿色运营效益测算指南》正式发布,这套标准中,对于公共建筑,尤其是南方地区的公共建筑,在建筑运行阶段,减碳效益如何体现?

  贾志勇:公共建筑的减碳效益,可以理解为它为社会做出的“绿色贡献”。这种贡献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直接节能省电带来的碳减排,二是楼宇绿植带来的“碳吸收”。我们发布的《指南》就是为了科学地量化这两部分价值。

  第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通过降低能耗来实现的。我们是通过为建筑设定一个合理的“能耗标杆(基准值)”来衡量。指南中,我们优先采用官方发布的同类建筑平均用电水平作为基准。如果一个物业单位通过精细化管理、技术升级等措施,把实际能耗降到了这个标杆以下,那么节省下来的电量,就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减碳效益。第二部分,是来自建筑配套绿地的“碳汇”效益。也就是楼宇周围的花草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指南采用广东省的权威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粤建科〔2021〕235号),我们建议物业单位采用该导则中的“细算法”。这种方法不是把绿化简单看作一片绿色,而是对乔木、灌木、草地等进行分类,根据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精细化地计算出这片绿植总共为我们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所以,公共建筑的减碳效益,并非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既来自我们看得见的节能改造和管理提升,也来自我们身边每一片绿叶的默默付出。《指南》的初衷,正是希望通过这样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测算方法,激励和引导更多的物业管理单位积极行动,共同为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主持人:谢谢贾老师的权威解读,希望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该工具、使用该工具,让自己的工作产生可以量化且可评价的价值。由于时间关系,本次圆桌论坛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希望今天的对话能为大家带来启发,感谢各位的聆听!谢谢大家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