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从物业公司垫资修电梯看社区治理困境
最新动态
从物业公司垫资修电梯看社区治理困境
2025-11-076
近日,福州印象外滩B区19栋楼的电梯钢带断裂,物业公司面临一个抉择是等待漫长的业主表决程序后启用公共维修基金,还是立即维修消除安全隐患?选择前者漫长程序过程中安全隐患可能随时危及业主安全选择后者后续可能面临垫付资金回收困难

这一矛盾尖锐地揭示出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困境:在保障公共安全与遵守决策程序之间,物业公司应当如何权衡?这不仅是制度设计的考题,更是对机制创新社区共同体意识的考验



01

公维金使用的困境与博弈:酬金制与包干制下的不同选择


住宅公共维修基金是“房子的养老金”,依《福州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其使用需以业主共同决策为前提。但现实中,严格程序与紧急安全需求常存矛盾。


面对电梯钢丝绳断裂等紧急维修场景,包干制与酬金制两种物业管理模式下,物业公司可能做出截然不同选择:包干制物业更倾向于 “先修后补”,而酬金制物业更倾向于 “先表决再修”决策逻辑差异原因在于两者的盈利模式和资金管理权完全不同。


包干制物业:“自己的钱,自己担责”。作为小区管理方,物业公司对设施安全负有直接责任,电梯故障若引发事故,需承担巨额赔偿,这笔潜在损失远高于垫资风险,因此在 “合规” 和 “安全” 冲突时,往往优先保安全;若垫资后因程序问题无法追回,物业公司通常会将这笔损失计入自身运营成本,相当于 “自己为决策买单”。


酬金制物业:“业主的钱,业主决策”。酬金制物业的收入是固定比例的 “酬金”不参与成本差额分成其安全责任更多是 “提醒和协助”,而非直接兜底,因此会将决策责任交还给业主越权动用需自行承担资金损失,因此酬金制物业倾向于严格遵守 “业主表决” 的前置程序。


上述福州印象外滩案例电梯停运严重影响高层住户生活,出于确保业主出行安全的考虑包干制伯恩物业选择了先行垫资维修。在事后申请使用公维金时,部分业主以程序瑕疵为由提出反对如果后续业主大会表决未通过,维修费用可能需由物业自行承担,垫付的资金将无法收回。物业公司为安全先行垫资,却因程序倒置引发合规争议。



02

程序与效率的深层矛盾: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制度僵局


程序与效率的矛盾,根源是社区公共事务的 “集体行动困境”—— 美国经济学家曼库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指出,大规模群体中,理性个体倾向 “搭便车”:个人成本可能高于收益,且贡献对集体成果影响微乎其微。


这一理论精准解释公维金使用僵局:维修电梯是全楼公共利益,成本需共同承担,但个体理性会阻碍集体共识:低楼层、不常居住的业主,从维修中获的边际效益低,更愿寄望他人推动,自己坐享其成;这种 “理性” 汇总,导致维修拖延、安全风险累积。


业主异质性进一步放大困境:楼宇内业主的年龄、职业、收入、风险容忍度、对物业的信任度差异极大,对 “紧急情况” 界定、维修方案偏好、费用敏感度截然不同 —— 如福州案例中,部分业主质疑故障是物业维保不力,部分质疑报价合理性。在缺乏强社区组织与有效沟通平台的情况下,“多数决” 表决机制极易陷入僵局,这正是程序冗长的本质。业主与物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让理性怀疑成为常态在缺乏透明机制的前提下,即便维修合理,谁说了算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博弈论看,业主陷入一场 “囚徒困境”这场博弈中,个体而言“不合作”(拒签字、拖付款)是优策略,可避免短期个人成本流失所有人都选此策略时,会导致公共设施瘫痪、房产贬值、居住安全受损,最终损害每个业主的利益。



03

突破困境的更好选择探索设立过渡性资金池”先行垫付、事后归还


福州案例映照出社区治理的深层问题看上去程序与效率的冲突,实质是制度机制意识层面问题破解困境,需多方合力制度灵活机制创新意识统一


在制度设计层面,建立更加精细化的分类管理机制。已经一些地方正在探索,如青岛将电梯、屋顶渗漏等列入 可先修后审’的使用情形。不过,这类机制通常仍设有报备、预算审核等程序,不能完全消弭程序与效率的盾,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应急情形认定标准和启动流程。


在机制创新层面,笔者认为鼓励物业公司与社区基金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合作,探索设立“过渡性资金池”专门用于处理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但需快速响应的社区紧急维修事项。对于符合预设条件的紧急项目,经社区党组织、业委、物业公司等快速评估确认后,即可从“过渡性资金池”中先行垫付资金启动维修,确保问题及时处置。


事后,再按规定组织业主表决或履行相关报备程序,待公维金按规定划拨后,及时将垫付款项归还至资金池。这种“先行垫付、事后归还”的模式,或有效解决紧急维修面临的“时间差”难题。当然,为确保合规与安全,资金池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权限、垫资额度、追偿时限,并设置第三方监督和定期审计公开等机制确保公开透明。


当业主仅从个体利益出发时,类似困境会反复出现。因此,培育业主的共同体意识,推动从“旁观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转变也尤为重要。这需要加强社区建设,通过定期举办邻里活动、建立社区议事平台促进互动交流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让业主意识到长期合作的收益远高于短期“搭便车”的收益。如芜湖小区鼓励居民参与议事,提出被采纳的建议都可获得相应积分,再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无论如何程序正义不应成为公共安全的绊脚石包干制物业公司垫付善意也不伤了心社区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需要机制灵活创新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建立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既讲规则又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模式,让家园成为真正安全、舒适、和谐的共同体。



拂柳杂谈:此专栏不为追逐热点,只愿在这片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土壤中,开辟一方冷静思考、真诚言说的园地。在这里,我们关注政策的深度、探究行业的趋势、剖析现实的矛盾,回归物业服务的初心。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