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建筑“碳值创造”的运营新维度 |《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深度解析
2025-11-044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宏大背景下,建筑领域作为碳排放“大户”,其绿色化转型至关重要。然而,长期以来,行业焦点多集中于设计与建设环节,对于持续时间最长、能耗最为集中的运营阶段,却缺乏一套科学、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其绿色效益。这一行业痛点,如今迎来了破题之作。由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发布的 《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T/SZPMIA 003-2025)(以下简称《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实施。这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份宣言,标志着建筑运营从“能耗成本中心”迈向 “碳值创造平台” 的战略升级。团体标准《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发布仪式
10月23日下午,《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团体标准在2025深圳物博会平行论坛“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物业监管处仇晨卉同志,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岑岩同志,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副会长、设专委主任肖武春,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尚治宇博士,全国智标委绿色智慧物业应用推广中心刘政主任,编写组成员代表、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运营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周祁等共同启动发布仪式。本文件由协会设施设备管理绿色数智化专业委员会提出,深业物业运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主编单位,编写单位还包括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运营专业委员会、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恒实盛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华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新大正物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新东升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常安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市新洲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和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领康达服务有限公司物业管理分公司、深圳市卓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紫衡技术有限公司。
当前,物业服务企业在测算绿色运营效益时,普遍面临三大困局:1.方法各异,难以对标:各企业数据采集周期、测算公式精细度参差不齐,使得不同建筑之间的节能效果无法进行横向对比,优秀经验难以复制推广。2.视野局限,价值埋没:传统的评估多聚焦于直接的节能降费,而建筑在碳减排、绿色服务等方面的间接效益与社会价值一直被忽略,成为无法显化的“隐藏资产”。3.动力不足,缺乏引导:由于社会效益无法量化,物业单位投入管理和技术升级的积极性受挫,缺乏持续改进的明确导向和有效激励。本《指南》的制定,正是为了统一方法论、构建标准化衡量体系,让建筑的绿色运营成效变得可量化、可对比、可报告,从而激活物业单位的内生动力,为行业整体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二、 如何丈量“隐藏价值”?《指南》核心亮点深度拆解《指南》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覆盖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的全面测算框架,将建筑的绿色价值全方位“解锁”。1. 核心基石:标准能耗强度核算——从“跟自己比”到“与行业赛跑”《指南》引入“能耗强度基准值”的概念,优先采用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权威行业数据作为标杆。这意味着,建筑节能与否,不再是“比自己去年有进步”就好,而是要在同类型建筑的赛道上比拼。同时,将碳减排价值货币化,将无形的环境贡献,转化为可感知的经济价值。2. 理念突破:重新定义建筑边界——从“消费者”到“服务者”《指南》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它将建筑的运营边界从“自身运维”拓展至“绿色服务”。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将新能源充电桩的碳减排效益纳入核算。?破解争议:尽管充电桩用电不属于建筑自身能耗,但《指南》认为,建筑作为“绿色交通服务”的提供平台,其配套充电桩促成的交通领域碳减排,是在物业管辖范围内实现的间接减排贡献,理应计入建筑的绿色运营总效益。这充分体现了减排的先进理念,引导物业从被动“节流”向主动“开源”转型。3. 全面覆盖:多元效益精准捕捉——让每一分绿色努力都被看见除了能耗与充电桩,《指南》还系统性地核算了其他多种绿色效益,构建了一幅完整的价值图谱:?可再生能源:精准测算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等项目的节电收益。?“柔性”用电:将参与虚拟电厂调峰、储能峰谷套利等新型电力市场收益纳入核算,鼓励建筑成为电网的“友好伙伴”。?水资源利用:对非传统水源、直饮水、传统节水等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精细化计量。?绿化碳汇:引用广东省相关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中的计算方式,将不同绿植的固碳能力量化,让园林绿化从“成本项”变为“碳资产”。
三、 迈向“碳值创造”新维度:《指南》的深远影响与应用展望《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的出台,其意义远超一本技术文件。它所带来的,是整个行业认知与游戏规则的变革。?对于物业服务企业:它是一本“价值发现指南”和“行动路线图”。企业可以据此精准定位能效短板,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并将量化结果向业主、租户和社会展示,极大提升专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对于行业监管与政策制定:它为建立基于数据的行业能效排行榜、绿色金融认证、碳普惠机制等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助力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对于城市低碳发展:通过激励数以万计的民用建筑迈向绿色运营,将汇聚成城市减排的巨大合力,为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这把全新的“绿色标尺”,度量的不仅是电量的节约与碳的减少,更是建筑运营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航道。它解锁的,是民用建筑在运行阶段长期被忽视的隐藏价值;它开启的,是一个从简单物业管理到综合“碳值创造”的运营新维度。未来已来,唯有着眼于全价值链、敢于丈量并创造综合效益的建筑,才能在绿色低碳的浪潮中立于潮头。下载《建筑绿色运营经济效益测算指南》(T/SZPMIA 003-2025)团体标准,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